1.分类
EMC 电磁兼容 | EMI 电磁干扰 | CE 传到干扰 | 电源线、控制线、天线端口 |
RE 辐射干扰 | 电场、磁场 | ||
EMS 电磁抗扰度 | CS 传导抗扰 | 电源线/信号线(射频、瞬态)、天线端口 | |
RS 辐射抗扰 | 电场、磁场 | ||
ESD 静电放电 |
2.名词介绍
EMC:即电磁兼容,指电气及电子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即要求在同一电磁环境中各种设备都能正常工作又互不干扰,达到“兼容”的状态。
EMI:即电磁干扰,指电磁波与电子元器件作用后而产生的干扰现象,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
EMS:即电磁敏感度,指电子设备受到电磁干扰的敏感程度。
ESD:即静电释放,用于静电防护的器材统称为ESD,中文名称静电阻抗器。
3.三要素三规律
产生EMC问题的三个要素是:电磁干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
规律一、EMC费效比关系规律: EMC问题越早考虑、越早解决,费用越小、效果越好。
规律二、高频电流环路面积S越大, EMI辐射越严重。
规律三、环路电流频率f越高,引起的EMI辐射越严重,电磁辐射场强随电流频率f的平方成正比增大。
4.措施
1、传输通道抑制:具体的方法有滤波、屏蔽、接地、搭接、合理的布线;
2、空间分离:即通过加大骚扰源和敏感电路间的距离,抑制空间辐射骚扰和感应耦合骚扰的有效方法;
3、时间分离:有用信号在干扰信号发射时短暂关闭,而在干扰信号停止的时间内传输;
4、频谱处理:频谱改变、展频技术;
5、电气隔离:光电隔离、继电器隔离、变压器隔离、DC/DC变换。